有些人喜欢过洋节可以理解,但也应尽量尊重其他人的感受,不要演绎过度,激起不良反应。
万圣节是西方传统节日,近年来在国内日渐流行。前日,在上海地铁站内惊现4名扮成“僵尸”的女性乘客,把人吓得不轻。在北京各大商场,万圣节服装、道具,也成为许多年轻人的新宠。
有人说,参加万圣节化装聚会,把自己扮成鲜血淋淋的僵尸,有助于减压。这个理由是不错的。把自己置身于恐怖环境,狂欢一把,确实能够发泄情绪。但万圣节并不完全等于化装舞会,而有其特有的文化背景。有些人知其一而不知其二,不过是把万圣节当作一个疯狂玩乐的理由。这么过万圣节,不仅误读了人家的节日,也中了商家的圈套。
再说了,一个人可以吓自己,却不能不考虑他人的感受。如果是特定聚会场合倒也罢了,扮个僵尸坐地铁,不说吓到老人小孩,也有碍观瞻不是。坐地铁的那几位“僵尸女孩”,据称为了提高效果,嘴角、眼角还用颜料涂抹出“滴血”效果。如此骇人,难免引起其他乘客心理不适。当然,这也许正是她们想达到的效果。
更重要的是,中外文化有别,不同文化在交流、融合过程中,很容易引起冲突与反应。万圣节是西方的“鬼节”,西方人在这一天扮鬼恶作剧,其文化背景是为了驱走妖魔。其实,中国也有“鬼节”,如七月十五的中元节。但中国人的传统是敬鬼神而远之,这一点完全不同于西方人的扮鬼神以驱之、娱乐之。因此,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中,多数人对这种打扮肯定不感冒。
有些人喜欢过洋节可以理解,但也应尽量尊重其他人的感受,不要演绎过度,激起不良反应。如果有兴趣,不妨通过国外风俗去了解其文化背景,这样才能把握西方文化的精髓,也可减少闹笑话的概率。另一方面,还应该加强对我们自己传统文化的发掘和创新,让我们的年轻人能从中体验新奇和解压的快乐,让外来的朋友感到文化的吸引。
当然,也不得不感慨,中西文化交融的进程无可抵挡。在未来不可知的时间里,人们都将会看到这种中西节日并存的文化形态。拿中国本土节日去抵挡洋节日,或者拿洋节日去替换本土节日的想法,大概都只会是一厢情愿。不同世代的群体,都会根据自己的文化审美眼光,去批判或接受传统或新鲜事物。例如,老一辈人可能看不得僵尸这类打扮,可如今的小孩子却热衷于玩“植物大战僵尸”游戏。那天,家里小孩高兴起来,还把水桶顶在头上扮演“铁桶僵尸”,颇让人哭笑不得。
所以,即便对传统文化情有独钟的人,有时也要多加理解和宽容新生代的怪诞举止。否则,万圣节过后还有大小“光棍节”,“光棍节”过后还有圣诞节,多少人能够坚决抵制这种文化与商业合谋的狂欢?
本报特约评论员魏英杰
(原标题:万圣节扮鬼狂欢莫演绎过度)